“求职不必往外走,就业就在家门口。”曾经的沧源自治县乡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。如今,家门口的帮扶车间、零工市场、特色产业基地里,机器的轰鸣声与村民的欢笑声交织成曲,勾勒出一幅产业兴、村居美、百姓富的“乐业图”。
在经济发展的大棋盘上,产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棋子,而就业则是连接民生与发展的关键纽带。沧源自治县纪委监委聚焦产业发展中的痛点、难点,以靶向监督精准发力,让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同联动,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添砖加瓦。
该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职能职责定位,深入产业项目一线开展精准监督。在项目审批环节,对项目审批全流程进行实时跟踪,全力查找审批环节中的拖延、推诿现象,并建立相关问题台账,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优化流程,提高审批效率,让产业项目能够迅速落地生根。在政策落实方面,从政策宣传到资金拨付,从项目申报到资格审核,对截留政策红利、搞选择性执行等行为严肃问责,确保产业扶持政策不打折扣,增强群众发展产业信心。
产业兴则就业旺。围绕“家门口就业”这一民生目标,沧源自治县纪委监委积极督促有关职能部门立足本地产业优势,聚焦高原特色农业、康养旅居等产业发展实际,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,开展订单式、定向式的职业技能培训,开设生态茶园管护、中药材种植、电商运营等课程,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、车间厂房,让培训更“接地气”,让农民“学得会、用得上、能增收”,实现与企业岗位的精准匹配。
在单甲乡单甲村中药材种植基地,村民李国荣一边修剪草血竭苗一边说:“去年参加培训后,我学会了如何管护草血竭,现在每月工资涨了500元。”像他这样通过技能提升实现收入增长的例子不在少数。
走进勐董镇坝卡村电子车间,村民赵安嘎正熟练地组装电子元件,他笑着讲道:“农闲时来做工,每月能挣2000多元。”车间负责人表示,“通过培训,我们让村民的零工饭碗更‘铁’了。”
为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不仅“有岗位”,更能“有尊严、有保障”,在监督企业用工规范上,该县纪委监委重点关注薪资发放、工作环境等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。对重点行业欠薪治理开展调研式监督,通过座谈交流、实地调阅企业用工管理台账及工资支付表等方式,跟进了解职能部门在跟踪薪资支付、协调处理欠薪信访件等方面的履职情况,对办理进展慢等问题进行重点督导,严织薪资“防护网”,确保群众关切得到回应。
“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,家门口就业是民生改善的直观体现。”沧源自治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聚焦高原特色农业、康养旅居等产业发展实际需求,做实做细监督,让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同频共振,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(方悄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