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进入高级站内搜索
您现在位置 : 网站首页 > 工作动态 > 党风政风 > 正文

监督看得见丨沧源县纪委监委开展嵌入式监督——绘就“非遗+”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

非物质文化遗产(以下简称“非遗”)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活态载体,是中华文明创新传承的时代见证。近年来,沧源佤族自治县不断加大非遗传承与保护力度,通过系统保护、创新转化、技艺变现、全民共享,以动态传承延续文化基因,以创新转化对接现代需求,推动9类143项非遗逐渐融入现代生活,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。

 沧源县纪检监察机关立足“监督的再监督”职责定位,整合片区协作监督力量,紧盯非遗保护政策落实、日常管理、干部工作作风、营商环境等环节开展精准监督,压实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,推动非遗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。

 针对非遗保护中存在的管理脱节、传承后继乏力等问题,沧源县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片区协作、“室组地”联动等机制,一方面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对非遗项目持续抓实普查、建档、数字化存档等工作;另一方面,聚焦非遗项目资金使用、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,推动“日常监督+专项监督”同向发力,对干部履职情况、非遗项目管理机制、非遗技艺展示、传承活动流程等内容跟进监督,不断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。同时,沧源县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培育非遗新业态、非遗技艺变现、公共文化服务提升、“非遗+”产业融合等重点内容开展嵌入式监督,推动非遗与文旅、乡村振兴等领域融合发展。

 针对发现的非遗市场化程度不高、产业链条不完善、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,沧源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,助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和非遗文创产业健康发展。同时,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,广泛收集群众对非遗保护、技艺变现等工作的意见建议,引导群众参与到非遗保护发展监督中来,营造全社会共同守护非遗的良好氛围。

 佤族织锦技艺是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,于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沧源县糯良乡班鸽村凭借自身的特色产业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,吸引了佤族织锦技艺普洱市代表性传承人李宪兰前来沧源,开展非遗传承合作共建。目前,班鸽合作社正与县旅投公司、沧源县李宪兰手工技艺培训工作室携手,推进佤族织锦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项目。(李玲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