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【清风文苑】澜沧江水煮香茗 司岗里寨孕茶风
茶,香叶,嫩芽。慕诗客,爱僧家。碾雕白玉,罗织红纱。铫煎黄蕊色,碗转曲尘花。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命对朝霞。洗尽古今人不倦,将至醉后岂堪夸。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所做的宝塔茶诗,诗中有茶的动人芬芳,香叶的楚楚形态,嫩芽的黯然生机,还有生动的色彩;饮茶之时,应是夜后陪明月,晨前对朝霞,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,而茶可洗尽古今人之不倦,又是何等的妙用啊。这就是茶文化的魅力所在,无论何时,它总能为您营造一种唯美的意境,
-
《重聚》
老友归离别仿佛昨日再见已是十年人似依旧,情似依旧 再相聚触目皆是曾经闲聊细数过往时光不悔,温暖如初 同举杯笑声掩住泪眼起坐喧哗共饮杯觥交错,感恩遇见 夜阑静曲终宴散无眠欲语无声多愁山长水阔,岁月可期(刘娇娇)
-
清风网评丨说说文字工作中的“四风”顽疾
国家之魂,文以化之、字以显之。从社会发展来说,文字是文化的传承,是交流的载体;从党政机关来说,文字是工作的体现,是辅政的工具。作为体制内的党员干部,就必须把文字工作抓牢抓实,坚决纠治文字中的“四风”顽疾。要根除“形式主义”中大小事宜都行文报告的“职业病”,切实做到精简发文,做到“文风蔚然”。一直以来党中央、国务院都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,但在当下,一些过度依赖文字工作的歪风邪气也在疯狂滋生,不论大事小事,都一律要求行文报告。一方面,是因为
-
【老支书的清廉小故事】不拿群众一粒米
2021年8月,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、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名老支书回信,老支书们是幸福佤山的建设者和见证者,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赛金支书的故事。赛金支书(汉名胡金明),他是20世纪八十年代班老乡下班老村的村支书,任职期间,他心系群众,服务人民,积极带领群众开挖水沟和修建道路,解决了下班老村农田灌溉用水问题,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。“开大沟那年,政府给了救济粮,我们几个村干部就开会
-
-
驻村札记:“土气”是值得骄傲的
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,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。乡土于我们是熟悉的,每个人都与乡土紧密相连,或者说我们本身就是乡土的一部分,“土气”是永远的印记。我以为“后浪”们只有牢记那份对乡土的情感,守住心中的乡土根,方能在时代洪流中行稳致远。弯下身子,抛去“牛气”驻村之前,我耳边环绕着很多说法。“小阳,基层的工作不好干,要干得好,更要说得好”“年轻人,要有干劲、要灵活,以后指着你们呢”……然而,基层并没有戴望舒笔下“雨巷”
-
驻村札记:我在勐角当“学徒”
“到基层去、到一线去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……”选调生出征仪式的誓言仿佛还在耳边回响,转眼间,我已经参加工作四个月了。离开校园,奔赴基层一线,我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,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村的驻村生活也开启一月有余,回想点滴,几多感悟,有迷茫、有喜悦,更有憧憬。 初到——心安之处,即是故乡 从“象牙塔”到“田间头”,从大学生到选调生,身份角色的突然转变,让我有些措手不及。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、琐碎的生活、繁
-
选调故事丨小金下基层的心事
日月如梭,想来我已博士毕业4月有余。从“校门”到“机关门”,从“实验室门”到“村委会门”“百姓家门”,从繁华绚丽的北京到宁静淡雅的田园,从实验报告到村情报告,从英语到佤语,环境变化如沧海桑田,但不变的是我选择扎根基层的初心。 以“不改初心”赶赴“山海之约” 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,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。民族要复
-
清风网评 | 在“卷”与“平”之间做“竹系青年”
面对挑战,有的人选择了“内卷”,有的人选择了“躺平”。作为青年干部,我们应该像竹子一样拥有柔韧、向上和深根的特质,在“卷”与“平”之间找到平衡,发挥出坚韧的力量。坦然自若,以“柔韧”应“内卷”。如果在工作中盲目地随波逐流,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,陷入没有必要的内卷之中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内耗,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工作、以平和心对待他人、以平凡心看待自己,并且以坦然自若的态度来面对外界的挑战。同时,我们还应该找到自己的优点,弥补不足,巧妙地适应
-
清风网评丨调查研究要谨防“三客”当好“三主”
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。作为党员干部,要坚决杜绝和反对在调查研究期间的“过客”“说客”“看客”等行为,要用系统深入的学习、坚强有力的举措、入脑入心的行动,切实通过调研推动问题解决。 谨防“各人自扫门前雪”的“过客”行为,用磨砻砥砺的意志当好“磨刀石”上的“主角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,深入实际、深入群众,增强问题意识,真正把情况摸清、把问题找准、把对策提实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
条件筛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