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进入高级站内搜索
您现在位置 : 网站首页 > 要闻摘登 > 正文

“攥指成拳”破解基层监督“梗阻”

基层监督点多线长面广,长期以来,沧源县纪检监察机关在基层监督工作实际中面临监督力量分散、工作单打独斗、监督重点不聚焦等突出问题,很大程度制约着监督执纪执法效能提升。


 此前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的《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的若干意见》对“推行和完善片区协作工作机制”提出了明确要求。为破解基层监督存在的“梗阻”、短板,用好片区协作工作机制提升基层监督质效,我们围绕片区协作机制如何搭建、协作干些什么、如何统筹推进、要实现什么目标等谋深务实举措,推动在片区协作中以“攥拳之力”拓展基层监督实践路径和成效。


 片区协作是纪检监察机关实现信息互通、资源共享、力量整合的有效机制。我们跟进分析研判县域正风肃纪反腐形势任务,聚焦打通县、乡监督办案、专项治理中信息互通不畅、人员力量不足、工作衔接不畅等堵点难点,将全县划分为3个“作战片区”,采取“1+N+N+N+N”即“1名班子成员+N个纪检监察室+N个乡(镇)纪委+N个派驻机构+N个省、市驻沧单位及企业单位”的战斗模式,通过人员统调、季度会商、联合研判,集聚“优势兵力”集中集成集束推进日常监督、信访核查、问题线索处置、重点案件和问责事项办理等工作,变“单兵作战”为“集群战斗”。


  人力资源、人才支撑是基层监督执纪执法办案有力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,要想发挥片区协作联动优势凝聚更多监督力量,首先要解决“人”的问题。针对日常工作和片区协作中存在的人员空编较多、专业人才少、队伍结构不优等问题,我们渐进式深化干部队伍状况分析,加强与组织、机构编制等部门的沟通对接,突出实干实绩选贤聚才导向,采取公开招录、内调外引等方式把具有党建、财税、执法办案等工作经验的“能才”吸纳进来,将一批懂基层工作、热心为民解难的干部选配到乡(镇)纪检监察岗位上,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,不断强化片区协作人才和智力支撑。


  配齐队伍是基础,提升能力是关键。为推动片区协作联动从“有形覆盖”到“有效覆盖”,我们以实训练兵蓄足协作动力,聚焦监督办案这一核心,通过“沉浸式”培训引领“学”、“轮流上台”深入“讲”、“以案代训”兵常“练”、“纪法知识”定期“测”、“案件质量”复盘“评”等方式,把日常监督执纪执法、片区协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各级各类案件案例资源“加工”成具体“培训教材”,融进培训课件、情景模拟剧、清廉村居建设现场教学等载体中,手把手传经验、点对点查问题、面对面解疑惑,让学习培训更专更活更实。


 在运用片区协作工作机制开展基层监督实践中,我们运用点面结合的技法战法,在“点”上,紧扣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契机,构建班子成员“挂片区、包部门、包整治、包线索、包案件”的协作模式,将人力、物力、精力向监督办案一线倾斜,一体跟进指导责任片区内纪检监察室、派驻机构、乡(镇)纪委开展问题排查、线索处置和案件办理,推动整改解决惠农补贴资金错发、医保违规资金收回、拖欠农民工工资、多收学生用餐费等民生领域问题33个,严查快结了一批有影响、有分量的案件,挽回经济损失4100万余元。在“面”上,全力发挥片区协作对干部能力提升、整体业务提质的撬动作用,助推精准发现、处置问题和追责问责。如,办案中针对问题深挖细查不足、线索处置效率不高、证据调取不全、定性不准等短板,畅通片区内、片区间协作衔接路径,采取问题共查、情况联析、案件联审、经验互学的方式,极大提升执纪监督能力质效和办案安全水平。


 基层监督从单点、发散用力到“攥指成拳”,片区协作的机制架构、协作模式、目标指向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,有效引领基层监督朝着更加精准化、实效化、协同化的方向稳步迈进。今年以来,县纪委监委共处置问题线索229件,立案109件111人,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8人,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6.7%、147.7%、74.4%;10个乡(镇)纪委立案总数同比增长391%,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(沧源自治县委常委、县纪委书记、县监委代理主任  王朝坤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